关于推进我市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民建西安市委员会
综合分析表明,工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工业弱化的直接后果是,全市整体经济增长乏力,后劲不足,不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经济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在省内的优势减弱,如榆林市的工业总量已超西安,宝鸡、延安与西安的差距也在缩小。振兴工业、补齐工业短板成为西安经济工作的头等任务。
分析其原因,这与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根本变化密不可分,西安市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也与过去完全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制造、全球消费的供应链格局已经打破,中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进展缓慢。为了保证本国就业,美欧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开始回缩本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截止11月,中国实际吸引外商投资环比下降3.6%就是一个明显信号。
二是全球制造产业技术升级将面临巨大的变革,以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形成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随着制造智能化的迅速普及,以及以3D打印为代表的颠覆性制造工艺的使用,美国、日本为首的高技术国家有可能重新巩固制造业的中心地位,汽车行业首当其冲,甚至以航空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工业也将受此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如何挖掘科技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是全球产业已经走向后工业时代,以生产性服务为代表的工业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持续加大,制造业已经成为典型的知识型产业。美国的工业服务在制造业中占比58%,日本15%,我国只有2%左右。如何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工业服务化的跨越,既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战略机遇。
四是西安市周边地区工业化步伐加快,而且各具优势。陕北的能源重化工,依托正在形成的榆林、鄂尔多斯、银川金三角地缘优势,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的能源装备的装配和制造基地。宝鸡的军工和装备制造优势将继续保持。
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大力发展依托于制造业的工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统筹西安市科技资源潜力,以生产性服务产业形成新的差异化优势,以此形成知识型工业的产业高地,将会是西安未来工业发展新的增长动力。
我们可以开展的生产性服务领域包含八个方面:
1、工程总承包服务。以企业的核心产品为基础,并依托西安市强大的工程设计、施工和制造能力。该领域的倍增效应至少是产品制造的3倍以上。
2、银企联手, 开发工业金融服务产品。包括融资租赁、运营租赁、二手设备回购。这将打通和激活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协同,为西安市创造巨大的产业附加价值。
3、设备升级改造、性能优化服务。这一领域以盘活已售产品存量为基础, 历来是领先企业的业务金矿,持久且利润丰厚,为企业创造的新产值不亚于传统的设备制造业务。
4、全面解决方案服务。鼓励行业领先企业进军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服务,在政府帮助下形成组团优势,为周边的能源化工和装备企业提供咨询、设计、制造、节能改造为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将充分发挥西安的科技资源和制造业整体优势,从而产生至少5-10%的附加价值。
5、运营外包服务。利用自身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其他地区企业提供工业运营外包服务,比如仓储物流外包、生产外包、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
此外还有以信息技术和工业产品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的两化融合新型服务、企业能效提升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服务以及运用产业链整合和信息技术,打造平台级企业的产业链整合服务。这些服务产业的创新和整合所释放的效益将是几何倍级的,已经是国际先进企业和工业区域发展的新趋势,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认真筹划。
对于推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提出几个具体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发展理念。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能够有效推动西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联系企业具体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扶助政策,加大在税费、财政、注册、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支持企业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进行补助。
3、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名牌创新。牢牢把握《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政策机遇,大力培养支撑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打造具有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
4、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手段,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依托产业集群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规模效应,变单纯的产业集群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