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提升文化产业 彰显文化名城效应
民建西安市委员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市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发展文化产业开辟了广阔道路。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顺应时势,挖掘潜力,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是西安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我市确定的“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战略目标,为发挥文化名城效应,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市民建进行调研,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西安作为世界文明古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建设成就丰硕。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西安成为国家文化改革试点城市之后,文化产业被列为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布局结构。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带三区”、“ 六大行业”、“七大板块”、“八大品牌”及“十大项目”的主体产业布局。2006年至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长幅度分别为15.75%、24.96%、27.71%、24.65%和19.10%,平均增幅为22.4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06%、5.39%、5.50%、5.54%和5.68%,平均为5.43%,连续五年超过5%,文化产业机构数和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发展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5267个,文化产业个体户近4万户,从业人员18.9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4亿元。文化产业已经占牢西安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位置,后发优势得以彰显,文化产业已成为西安经济增长中极具突破力的产业之一。
在看到西安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的同时,应该注意到,我们拥有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与我们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企业盈利水平有待提高,全市九个文化产业门类中,部分行业处于微利状态,效益欠佳。
(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比重较大,结构有待优化,目前主要以图书、影像、媒体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占57.8%;而网络文化、创意动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高附加值的业态较为薄弱。
(三)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有待增加。
(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不足,亟待加强。
(五)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未能形成有效地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循环。
二、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如果说北京、上海分别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西安应是文化中心。建议进一步研究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把西安建设打造成中国发达的文化产业市,成为世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目前 “曲江模式”已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开发区,需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名牌产品。也可在终南山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区”,申请创立国家级传统文化物种保护基因库。 “传统文化保护区”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我们应抓住机遇,尽快实施这项重大文化项目。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一是冲破“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文化产业观意识。二是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使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由宣传部门主管,逐步过渡到政府产业部门主管。
(三)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旅游文化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西安的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应使其文化产业带动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这方面,可做的事情很多,也很有独到优势。例如:恢复具有2300年历史的“大西安”的南北中轴(北起三原天井岸南至终南山子午峪,总长72Km,南北偏差不超过万分之二,堪称“天下第一大街”),自北向南依次建造周秦汉唐文化和秦岭生态体验区,创建一条展示华夏文明的文化长廊。
(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一是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文化产业的比重。对于公益性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财政、用地、税收、价格、规划等方面出台明确的扶持办法。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有关减免税的规定,对体制中符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的,税务部门需认真执行政策。对长期亏损的文化企业,可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五)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西安高校数量多,应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并以优惠政策引进海内外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赖以发展的永继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大繁荣有赖于文化产业大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的进程中,西安的文化实力和文化生产力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