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统战路 奋进新征程
2022-10-12

百年统战路  奋进新征程

——记民建会员杨克俊

 

民建市委会调研处 刘昊洋

 

一百年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全国人民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辉煌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也迎来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百年统战历程中,有顺境中的辉煌与骄傲,也有逆境中的曲折与抗争,更有统战成员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心血和汗水,百折不回追求辉煌的梦想与期盼。

在这历经风雨的统战道路上,民建西安市委会始终紧紧围绕在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建诤言、献良策,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勇担重责的民建会员,民建雁塔区工委主任杨克俊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杨克俊同志是西安财经大学的一名教工,于19883月加入民建,成为民建‍‍会员已有34年。‍‍加入民建以后,杨克俊同志始终能够按照组织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积极争求进步,在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杨克俊在雁塔区政协担任了三届常委,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雁塔区的民建会员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履行参政议政职责。雁塔区‍250多位政协委员中,民建界别会员就有将近30位,在雁塔区政治协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杨克俊不仅积极组织民建会员参政议政开展工作,他自身在参政议政领域也颇有建树,在20072017年,担任市政协委员的十年期间,杨克俊每年提交的提案数量都在20件以上,最多的一年更是提交了38件提案,提案内容涉及经济、教育、治安等多个领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个别提案更是得到了市领导的重点批示。

在杨克俊心中,社会服务始终是参政党的重要职能之一,每当国家发生重大灾害、需要社会力量提供帮助的时候,他都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冲锋陷阵到第一线,奉献自己的爱心与力量。2003年渭南发生洪涝灾害,杨克俊组织民建会员‍‍募捐物资,并联系到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卡车,跟随市委会的领导一同赶赴华阴县,将物资亲手送往救灾一线。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杨克俊立即联系汉中民建组织,与爱人共赴受灾最严重的略阳县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调查,他发现村里共有25户,其中24户住房被夷为平地,所幸人员伤亡不大。回到西安,他立即召开支部会员大会,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得到广大会员的积极响应。为了能尽快将物资钱财交到受灾群众手中,杨克俊再次前往灾区汉中,亲自交付募集到的物资。然而,民建会员一行刚刚到达汉中就发生了余震,‍‍但是杨克俊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安抚同行会员,如约抵达受灾村,把钱物分发给了当地村民。在杨克俊的带领下,在各位民建会员的努力下,雁塔区工委被评为“抗震先进集体”。

在工作上,杨克俊将民建赋予他的责任与使命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生活上,他更是把民建会员当成家人来关心、照顾。在财经大学支部,有一对夫妻都是民建会员,在201819年相继去世,因为他们是湖南人,在西安没有亲属,从两位老人送医院抢救到守灵悼念期间各项事宜,都是杨克俊带领民建会员一手操办。直到现在,这个会员家庭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亲属对民建组织的感恩之情却一直没有消失。正是因为杨克俊对广大会员的无私忘我的奉献,越来越多的会员亲属都相继加入了民建组织,到目前为止雁塔区共有八个家庭有两名家庭成员是民建会员,充分彰显了在杨克俊的带领下的雁塔区工委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020年纪念西安民建成立70周年之际,杨克俊同志作为优秀会员代表接受了市委会的专题采访,在采访最后,杨克俊说道:每当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民建都能和党中央站在一起,共抗时艰;每当人民有需要的时候,我们民建也能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如今新时代新起点的历史背景下,新一代的民建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着力点,扛起民主党派的历史担当,为在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为实现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努力奋斗。

回顾民建与共产党同舟共济的风雨历程,让人不禁感慨老一辈民建人的无私奉献;回顾民建对国家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人不禁赞叹新一代民建人的锐意进取。而杨克俊同志正是这千千万万民建会员的缩影,正是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潜心于社会服务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于新时代政党制度建设中、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民建的事业才有了如今这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百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风雨同舟的统战画卷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建立和发展了统一战线,为党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广泛凝聚了共识、智慧和力量。作为统一战线的一员,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统战优势、充分凝聚统战合力、充分彰显统战作为,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盼落实在三秦大地上,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此文获“风雨百年路,世纪统战情”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