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民建西安市委会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安排,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家属等形式广泛征集线索,整理编写了李象九、窦荫山、韩望尘、董林哲、黄彦儒五位西安民建先贤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的故事,得到了广大会员的好评,史料也同时入选中共西安市委统战部编撰的《西安多党合作溯源-历史记忆》一书,展现了西安民建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凝智聚力、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西安民建同中共西安市委肝胆相照、风雨与共的光荣传统。为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深刻蕴含,讲好西安多党合作故事,我们陆续将五位先贤的事迹及相关文章发布到我会网站,以飨读者。
用生命铸就友谊与忠诚(一)
——深切缅怀民建先贤李象九先生
导读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李象九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早期发展的党员,是陕北兵运工作的拓荒者,是清涧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是新中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是西北民建组织发展的奠基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1998年10月14日在《陕西日报》发表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汪锋署名的文章《清涧举义旗、赤诚为人民——纪念李象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给予李象九先生高度评价:“不论作为共产党员,还是作为民盟、民建成员,他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按照党的指示无私无畏地战斗,勤勤恳恳地工作。他为传播马列主义,创建党的组织,为组织武装暴动和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和大西北的解放,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竭尽全力,努力工作。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为人民谋利益的高风亮节足以为人师表。”
生逢乱世 特殊磨练
李象九,1897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白水县尧禾村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遭受生灵涂炭的时期。自从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人民从此就挣扎在长达百年的水深火热之中。出生在1897年的李象九,正面临着国家生灵涂炭、人民饥寒交迫的威胁,在一片“救亡图存”的斗争和呐喊声中来到世间的。他的出生到成长,都是在这种“救亡图存”的浓烈氛围中度过的。这种特殊的环境,锻练了他的意志,铸造了他的灵魂,促使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象九出生前两年,即1895年,正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时刻。而他出生后的第三年,即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侵略北京,《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刻。就在他13岁之秋,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它结束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旗帜,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李象九的家乡白水县,是受满清王朝压迫最重的地方之一,是人民觉醒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全国响应辛亥革命最早的县份之一。白水县的革命义士,于辛亥革命后不到一月,即1911年的10月30日,发动了武装起义。他们杀清朝官吏,举秦陇复汉大旗,所有这些,都对幼年的李象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出生于白水农家的李象九,有1个兄长3个姐姐,排行最小。他从小就非常敬仰土地,热爱土地。面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为了给父母解忧排难,他舍得力气,热爱劳动,常跟大人学耕学种,帮收帮碾。特别在他入学之后,不仅学习很刻苦,而且放学后不贪玩,经常帮大人干家务、农活担忧解愁。这不仅赢得父母的欢心,连乡邻也赞不绝口。
小时候的李象九,因家境贫寒,经常缺吃少穿。但他从不和哥哥姐姐争吃争穿,小小年纪就有一种忍让和宽容。这不仅让老人十分省心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也都喜欢他,他竟成了兄姐的榜样。
1906年,李象九入私熟读书,后转入尧禾镇(原名新耀镇)的新耀小学读书。1910年升入县立高级小学求学。据他的发小和年纪大的人回忆、他十分好学,十分刻苦,凡老师教过的课文都能记住,能读能讲:凡老师布置的作业,他都能按时完成。他的生活是全班最苦的,但他的学习成绩却是全班最优秀的。老师常让李象九在班上讲学习心得讲时事见解,他的作业也成了其他学生参考的范本。那时写字一律用毛笔,李象九写得一手好字,因此他经常为学校出板报,还为乡亲写春联、写信、写请帖,以致好多同学都愿意跟他学写书法。
李象九上小学时,最喜爱和大家谈论国事,常常同仇敌忾地痛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批判中国政府的无能,也常常以诗言志,表达自己长大以后,一定要学会军事,一定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杀敌立功,让外敌不敢来欺侮。他的这些启蒙式的激进思想,曾感染了很多同学,以致在他踏上革命之路、举行武装起义、进黄龙垦区时,有很多发小、同学或者他们的兄弟,都成了他部下的骨干力量。
李象九坚持学业,其实很不容易。当时家中很穷,孩子又多,靠父母实在支撑不了。但李象九再苦再累,无论如何也不愿辍学。他多次饿肚子、吃野菜,仍坚持上学。冬季,身单衣薄,山风紧,寒冬更甚,他仍然能按时入学,认真读书。有一年冬天,他没有棉鞋,就用破布缝成袋子,装上麦秸,供双脚取暖,直冻得双脚红肿,仍坚持听课。这使老师非常感动,老师就把自己的棉鞋送给他,有的老师还把长袍也借给他御寒,就是这样的艰苦条件,李象九仍然坚持求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思想进步 仗义行侠
辛亥革命的烈火,在年轻的李象九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苗。白水辛亥革命的追随者高俊、曹世英等都成了李象九崇拜的偶像,他立志学好本领,投身革命。
辛亥革命的第3年(1914),17岁的李象九从白水县立高级小学毕业,考进同州师范(陕西省大荔师范的前身,当时叫陕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按当时家境,父亲很不希望他出远门去求学。但李象九再三说服老人,父亲终于同意让他到大荔上学。
当时,同州师范学校的设施简陋,学习条件很差,但教师们的教学风气很正,要求很严,不断让学生们学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这使年轻的李象九眼界大开,知识面大增,思想更加激进。他克服种种困难,抓紧每节课,利用每个机会,如饥似渴,发奋不辍,短短几年的同州师范学习经历,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了学校进步学生的代表。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是学生们希望的那么好,李象九在同州师范的求学,仍然没有坚持到最后。
李象九回到家乡尧禾后,边参加生产劳动,边坚持读书学习,阅读进步书籍,接受辛亥革命新思想,积极投身辛亥运动,参加了本县组织的自治会并担任委员,宣传推行男剪辫、女放足和创办夜校等工作。有一天,军阀陈树藩部下驻白水县的一个排长陈疯子,在尧禾街道横行霸道,欺凌乡亲,无人敢惹。这事让正在挑水的李象九看见了。本来,这年的李象九已经窝着一肚子的怒火。先是因兵荒马乱,土匪肆虐,一心在同州师范上学的他,因学校无法正常开课,时停时开,加之家庭无力供养他继续上学,逼迫辍学回到了家里。对兵匪早已经深恶痛绝的他,在上前劝阻时,歪横惯了的陈疯子,不但不听,反而嫌李象九多嘴多舌,爱管闲事。20岁左右血气方刚的李象九,见劝告说理无济于事,抡起扁担就打,陈疯子见势不妙,灰溜溜地逃走了。当晚陈疯子纠集几个当兵的,到李家寻衅闹事,象九之父说了好话也无济于事。家里人害怕象九吃亏,让他越墙逃走,离开家乡去外地躲灾。
青年李象九几经辗转,只身来到了陕北清涧县。为了有个落脚、吃饭之地,便到井岳秀部队当了兵。不久就当上了班长(见《黄龙文史资料》,杨长发著《李象九先生传略》)。
一个一心求学的师范生,变成了一名士兵,李象九是不甘心就这样一直下去的。但是李象九也很感恩收留他当兵的那个人,那人就是白水县的同乡、时任井岳秀部排长的同乡石谦。从此,李象九和石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后来的石谦,到了宁死也要保护共产党人,保护李象九、谢子长的地步。
入党建党 携笔从戎
无论李象九在绥德军营期间,还是在安定县当警佐期间,都会经常去绥德第四师范,倾听李子洲讲述马克思主义,谈论救国救民的道理。同时,在李子洲那里,李象九又结识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教员,很快经由李子洲介绍,加入了共青团组织,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
李象九是李子洲在陕北旧军队中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参加清涧起义的阎揆要将军曾回忆说:“李象九担任连长后,党在陕北的兵运活动便有了基础。”从此,由于李象九的努力,共产党的活动得以在旧军队中发展壮大。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陕北各地群众革命斗争蓬勃兴起,党的力量迅速发展,不仅在学校和农村,就是在国民党营垒中也秘密发展起来。
1925年,李象九接受李子洲“利用与石谦的关系,重返石谦团开展兵运工作”的指示,辞去了安定县警佐的职务,又一次回到了石谦部队。石谦很欣赏李象九这个白水乡党,经常和李象九一起商议有关军情大事,并任命李象九为第一营第三连连长。石谦团由安定县瓦窑堡移驻宜川县城后,李象九第三连继续驻扎瓦窑堡。此年,石谦已经升任团长。此时的李象九,已经萌生了在部队建党的想法。
谢子长的民团归编石谦旅后,编为第一营第十二连,谢子长当上了连长。后来石谦命令李象九和谢子长的两个连,驻扎安定县,从此李象九和谢子长经常往来,密商在军中建立党组织的计划,并得以一步步实现。
要说清李象九、谢子长组建中共军特支,还需说说军特支的上级党组织陕北第一个中共支部。
李子洲担任绥德四师校长后,绥德四师只有两个党员,即李子洲和王懋廷,他们二人于1924年冬(还有一说是1926年初)成立了共产党小组。而后,李大钊派遣北京大学共产党员耿炳光来绥德,与李子洲、王懋廷等在四师创建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而后更名为绥德特支。绥德特支受中共北方区李大钊的直接领导。
李象九和谢子长两个连,在石谦部稳住脚跟后,李象九请示中共绥德支部,拟在石谦部队中秘密成立党支部,得到了绥德特支的同意和支持。支部成立不久改名为中共军特支,书记先后由史唯然、杜衡、李瑞阳、白明善等人担任。军特支随李象九第三连、谢子长第十二连的驻防地设在瓦窑堡,其他几个连也随后建立了党的支部,最好的是李、谢两个连。同时,绥德特支派呼延震东的弟弟呼延震西到石谦团工作。而后,李象九派熟悉安定、清涧情况的雷恩钧、呼延震西去那里为第三连招收了30多名进步青年和学生,白锡龄、阎红彦、惠世良等同志,就是在这次招兵中参加革命的。
李象九就利用自己和谢子长两个连队为基础,逐步将共产党的组织在军队中发展起来。当时许多人都知道宜川有个李象九的学生连,人人会讲演、会写信、能吃苦,自己做鞋穿。这样,连队的影响大增,各地都传说陕北有了“学生连”、“青年连”,甚至南方的党组织也知道了,给李象九连投寄书报杂志时,常写“学生连收!”
驻兵集义 打红枪会
1926年上半年,李象九在宜川县集义镇驻兵期间,还发生过一次特别的战斗。
当时李象九连纪律严明,不侵犯群众利益、不抢粮、不拉群众的牲口、不打骂群众、公买公卖等,深得群众欢迎。同时中共绥德特支组织委员李瑞阳经常教士兵们唱歌,还编写排演了不少戏剧,不但到部队各个连队巡回演出,还常到驻地附近的农村去演出。为了保证演出顺利,李象九经常亲自带队到农村演出。
李象九连的举动,却引起了军阀、土豪劣绅的仇视和恐惧。宜川当地恶霸地主和韩城的反动军队互相勾结,竟纠集起了五百余人的地方反动武装,号称红枪会。红枪会的头目吹嘘:“红枪会是神兵,只要参加了红枪会,身上贴张护身符,便神灵护体,刀枪不入。”当时的时局动荡不安,兵荒马乱,旧军队和土匪骚乱不断,农民实在苦不堪言,祈求平安的心理普遍存在,所以一下子就聚集了很多人。
有一天,李象九连要在一个村子为老百姓演话剧,并且人数不多。这消息被红枪会首领知道后,决定于演出后的第二天拂晓,将演出队悄悄地包围在演出的村庄里。那一晚,李象九连的战士给当地老百姓演戏,看演出的群众由四面八方涌来。其实,李象九早已得到情报,已做好了战斗准备,在演出场地周围严密布防,还让台上的演员也带了手枪,当晚演出平安无事,顺利收场。第二天黎明前,李象九带了30个士兵去巡哨,和红枪会在村外一条河上隔岸相遇。当时红枪会的人还没有发现李象九的人,黑压压几百人从对岸涉水过河,距离巡逻队伍越来越近。由于李象九队伍平时训练有素,没有人相信红枪会是枪打不入的鬼话,所以镇定自若,沉着应战,大家退据到一个石坎上,当敌人过了河快逼近时,李象九一声令下,嗖嗖嗖一排射击,冲在前面的红枪会成员当即倒了下去,其他人扭头赶紧退过河去。士兵们要乘胜追击过河将红枪会一举歼灭,李象九却命令停止射击,并不许过河追击。李象九认为,红枪会里的人,大多是上当受骗的农民,他们都是无辜者,罪大恶极者是煽动者和组织者,他决定,通过宣传工作唤醒红枪会中的农民。于是李象九从村里找来一位很有威望又善于辞令的农民,打发他到河对岸去说服红枪会里的农民,要他们不要相信那此鬼话,宣传自己军队的宽大政策,让他们自行解散。可能是红枪会首领不愿意解散,或者是受蒙骗的农民觉醒,结果那个红枪会首领的脑袋,被其部下割掉了,连同几杆长枪、一起送到李象九营部。至此,企图阻挠李象九革命行动、干扰地方安定的红枪会,哗变而溃,烟消云散!
李象九这一仗,没有损失一人一枪,也没有杀死多少人,而基本以劝散的方式解决了战斗。这一仗,不仅提高了石谦军的威望,使陕北的其它军队,也对石谦团刮目相看,不敢轻举妄动了。同时,也在陕北群众中,提高了李象九的声望。
清涧起义 抗日救亡
1923年春,李象九先生到安定县瓦窑堡靖国军某部,相机在军队中从事革命活动。他趁杨虎城到延安阅兵,将几十个决意离开部队的士兵组织起来,拉进黄龙山,以组建民团保商安民为名义,为积蓄革命力量。因遭地方反动武装围攻,为了保存这支队伍并发展成革命的武装力量,李象九先生将队伍带到绥德石谦部,以副连长衔驻守绥德。
1924年,李象九先生在北平受到李大钊思想的影响,在绥德经魏野畴、李子洲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艰辛历程。加入共产党后,李象九先生在石谦旅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招收进步青年,秘密发展党团员,千方百计接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部队工作并担任要职,掌握部队。李象九先生征得中共绥德特支(陕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受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直接领导)同意,在石谦部秘密建党,第一个支部就设在李象九先生所在连驻地瓦窑堡。在李象九先生的积极努力下,1927年春,石谦旅有党员100多人,各营都建立了党支部,大多数班排长由共产党员担任。全旅13个连有8个为我党控制,受党组织影响的官兵达1000余人。这支队伍成为党在陕北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开展武装斗争的火种。
1927年10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共产党员唐澍(唐东园)、李象九、谢子长(谢浩如)、白明善(白乐亭)等以党组织掌握的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第十一旅第三营为主力,联络其他几个连的千余名官兵在陕西省清涧县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清涧起义是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对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摘自于2006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
清涧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四处缉拿“匪首李象九,”李象九先生被迫东渡黄河到山西绛县,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他冒着生命危险赴上海寻找党组织不遇。返回陕北后,为了重聚革命武装,他上黄龙山,成立“陕西讨逆军。”1930年,李象九先生,将队伍交给刘志丹,离开黄龙山,第二次到北平寻找党组织,得到党的间接指示“经济自筹,照顾同志,团结群众,相机行事”,回到西安继续开展兵运等工作。1930年5月,邓宝珊率部在河南参加冯阎反蒋战争,李象九先生经中共党员杨晓初介绍,到邓宝珊部任第三旅旅长,从事兵运工作。李象九先生邀请阎揆要、史唯然、王超北等共产党人到该旅任职,并向北平党组织汇报,党组织派任启明到该旅任党代表。后因冯阎反蒋失败,李象九先生从事兵运计划落空,由河南返回陕西。
1931年,李象九先生被杨虎城将军任命为白(水)澄(城)民团指挥官,重返黄龙山组织革命武装。1935年,李象九先生将这支队伍交由任启明带到陇东庆阳一带,改编为义勇军,后编入陕北红军序列。
1936年7月,李象九先生在中共西北特支负责人谢华、徐彬如等领导下,积极参与筹备并成立了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被推选为委员兼民众武装部副部长,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后,在周恩来领导下,李象九先生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先后主持黄龙山、岍山垦区工作,秘密组建抗日武装,收容难民;秘密护送共产党员奔赴延安,向苏区运送武器和给养物资等。
1936年11月,李象九先生与几个有识之士集资创办白水新生煤矿。随着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的爆发,在大片国土沦陷及东北、关内煤矿落入敌手的情况下,该煤矿大大缓解了国计民生与抗战的能源需要。1938年1月1日,李象九先生任陕西省黄龙垦区办事处主任,除秘密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外,还收容沦陷区难民25132人,组织开荒生产,建立农场十多个,扩大生产自救,并设区保等管理制度。1940年,李象九先生任岍山垦区办主任,他千方百计联络进步人士,安置难民10547人,开荒种田,支援前线,为稳定抗战后方局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7年10月2日,黄龙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管辖。李象九先生是黄龙设县的奠基人。黄龙县人民不忘李象九先生为黄龙作出的贡献,在县博物馆为李象九先生塑铜像以作纪念,并尊称李象九先生为“开山鼻祖,黄龙之父"。
抗日战争时期,李象九先生清理黄龙山的粮食与资产,按照延安“以此款筹办工业,作为交通站"的指示,在白水县创办东源、建业两个煤矿,给西安提供大量原煤,为党组织筹集活动经费,建立交通站,在后勤保障战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