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物流业蓬勃发展
2019-10-02

建国70周年物流业蓬勃发展

 

赵鹤琪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奋斗历程,不但是举国上下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蜕变,更是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精神升华。 望长城内外,神气昂昂;大河上下,云涌灏灏。

一、中国物流的起源

“物流”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形成的,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物流”正式传入中国是在1979年国家物资总局组团到日本参加了世界第二届物流会议之后,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物流业开始了缓慢的探索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从“苏联模式”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重要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流通论。最核心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计划与市场的理论,冲破了“苏联模式”的长期束缚,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与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一体化大流通;三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试金石,必须实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制的综合改革协调发展。这一理论以及市场化改革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物流的发展

中国物流的起步从80年代初期,全社会年货运总量不到32亿吨,货运周转量不到1万亿吨公里(货物运输的计量单位,可以表示100吨货物运输距离为1公里,也可以表示1吨货物运了100公里),到2017年年底,全社会货运量已达到472亿吨,货运周转量达192588亿吨公里。载货车辆也从1978年的14万辆到2017年的1400多万辆。70年间,国内的物流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979年中国物流的起步

(一)起步阶段(1978-2000

1979年开始,物流改变了过去商品集中统一管理的格局,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对流通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打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促进了流通体制向市场取向的改革进程。物流企业开始以较快速度走向市场,进行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到2000年,中国物流发生了显著变化:重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除粮食、烟草、盐、重油、食糖等少数品种外)全部市场定价、自由流通;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流通所有制结构,从国有经济向多元发展;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短缺情况,常见的600多种商品均供大于求。

 


90年代中国物流发展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

如果说,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设立深圳、厦门、宁波等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第一个里程碑的话,中国加入WTO是第二个里程碑,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则是第三个里程碑。这些年来中国扩大开放城市与开放区域,并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市场化推进力度,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业态、多功能,城乡一体,内外贸一体的流通总格局。通过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提升流通功效,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开启了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流通业发展新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物流已经初具规模

 

(三)转型升级阶段(20112020年)

2012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觉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启了物流经济的新征程。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自贸区建设,设立雄安新区等一系列战略设想。着力解决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发展粗放、网络布局不合理不均衡、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2011年以来,电子商务发展和移动支付的发展,物流体系的更新换代和科技元素的运用,以及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的成型,这些重要科技使得中国物流发展转型并确立我们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是物流大国,但不是物流强国。我们社会物流总费用占据GDP的比例一直处于高位,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找到新的出路。

三、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突破

2019年是共和国70周年华诞,中国拥有土地、劳动力等的资源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红利,如今依托“一带一路”政治、经济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中国地大物博铁路、陆路运输优势,建设“亚欧大陆桥”发展的铁路、陆路运输网,从国家战略资源、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以点成线、以线带面、辐射发展。

西安国际港务区“长安号”中欧班列是2015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陕西省委、省政府、先市委、市政府主导的依托西安港(国际代码CNXAG、国内代码61900100)发展的“一带一路”品牌项目。“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总体规划为“一干两支”,其中“一干”为西安—鹿特丹,全长9850公里;“两支”是西安—莫斯科,全长7251公里,西安—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全长3866公里,运行时间6天;热姆,全长5027公里,运行时间10天)。中欧班列的开行,将西安乃至西北五省对中亚、欧洲的进出口贸易运输时间,由30-50天缩短至15天以内,极大的提高了物流效率。

2017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开行194列,年度开行总量排名全国第17位;截至20181030日,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已达1030列,其重载率达到99.9%,重载率、货运量和实际开行量均居全国第一。

 这不单是西安的物流发展的突破口,更是中国西北地区“一带一路”向中亚、欧洲延伸的重要通道。这一通道的打通,不但弥补了西北五省的粮食、机械、农副产品的进出口问题,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商贸发展,可谓现代中国物流发展的突破。

四、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未来

未来中国现代物流要发展、要强大,必须得依靠技术整合仓储、运输、配送和管理平台,最大化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微波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的发展普及,中国现代物流全面科技升级已经开始在世界物流界崭露头角。

(一)仓储环节:无人叉车、RGV(有轨制导车辆Rail Guided Vehicle的英文缩写 ,可用于各类高密度储存方式的仓库)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缩写,意即“自动导引运输车”,是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沿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都在快速发展,智能识别分拣技术也同步应用。尤其是AGV是国内非常热门的领域之一,自动搬运、识别、分拣三块新技术的应用,显著的提升仓库的效率,一步步实现仓库的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

(二)运输环节:在运输环节的发展方向,一是新能源车、二是无人驾驶。尤其是无人驾驶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最终形态,就是无人重卡的投入使用。在城市商业市场空间比较明细,成本管控集中在车辆维修和司机人力,通过自动驾驶实现人车配合,可以有效减少物流成本,降低交通风险和人为意外发生,节约成本据粗略估算有5000亿元的空间。

(三)配送环节:常见的技术应用包括无人机、无人配送车、智能仓,以及3D打印。前三者是为了实现在现有配送流程中更高效节约成本,而3d打印则直接希望实现“即时需求+前置仓+即时物流”的模式。

(四)管理平台层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一些支撑性平台的变化,影响物流的科技每天都在投入使用。所以未来的物流需求也从单一的技术、人力和咨询,升级为网络维护、资源配套、平台运营等模块化甚至人工智能的服务新模式。


物流科技发展水平评估

以苏宁物流为例:

1997年在南京江东门一带建立了苏宁第一代物流基地,到经过多年对提高配送的效率的投入研发创新的今天,各种无人部队已经或者即将投入使用。

2017年双十一,物流机器人仓200组机器人承载海量订单高强度作业,整件商品拣选效率超过10倍人工,拣选准确率可达99.99%以上。


无人仓库和无人部队

201712月,在安徽灵璧、怀远、金寨建立了无人机配送航线,在配送环节,人工智能也已经开始取代人力的位置。


在研重型无人机模型

2018年“4.18”期间,无人快递车亮相南京滨江一号小区,无需人为控制,自己就能找到目的地。


无人快递车亮相南京

建国70年的历程,也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现代化物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依托科技展望未来,成为中国响亮的科技商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