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修《白水县续志稿》手稿由民建会员刘永峰整理完成
2021-12-09

绅修《白水县续志稿》手稿由民建会员刘永峰整理完成

 

白水士绅刘重九先生呕心沥血纂写的《白水县续志稿》手稿近日由其孙、民建会员刘永锋整理完成。有意义的是,这册书的作者刘重九先生和整理者刘永锋祖孙二人都是民建会员。一个家庭,一部方志,两代民建人,矢志不渝,薪火相传,历时近百年终于成书,这也不得不说成为民建里的一段佳话。

该续志稿刘重九于民国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历时十年完成,志上迄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梁善长修志后下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面续录了近两百年间,白水社会、经济、教育、礼俗、人物、艺文诸方面的历史情况,为后世辑存了大量重要的乡邦文献。

刘永锋讲,其祖父刘重九生于1908年,卒于1978年,名增鼎,字重九,陕西省白水县西方城村人。幼时诵读经、史、子、集,博览医书,后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弃医从文。民国时任乡村教师、县立师范讲习所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县煤业工会秘书、工商联副主任、各界学术委员会主任、抗美援朝委员会秘书长、中苏友好协会主任、文化馆副馆长等职。先生热爱古籍书画,藏关中旧志多种,1956年,将其收藏的包括明代学者、刻书名家许宗鲁的《康对山别传》等27件藏品,捐赠给陕西省博物馆(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大革命中,他的一批收藏品被毁,幸存的《白水县续志稿》25卷有幸得以保存。 据刘永锋讲,书稿于抗战前夕完成,但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终未付梓,成为遗憾。盛世修志,近年来,刘永锋开始专心整理,日前基本完毕,正在计划线装影印出版。

作为传统史志的自觉传承者,这一志稿也展示了纂稿人的著述境界。对历代史志纂修体例均作了有甄别的继承。作为抗战思潮影响下的地方志书,该志顺应民族民主主义潮流,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作为横跨近200年的跨代志书,该志因应时变,有所详略,在资料建设上不拘一格。

作为一部民国中后期的县志未定稿,涉及纂修者的思想价值和资料价值均值得后人注意。这部志稿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重视叙事写人,更强调纪实写真。该志通过总分视角,对白水县礼俗、方言做了系统概括,这是最具民间视角的地方。譬如,“白水风土淳厚,民性刚劲,不随流俗,勤苦耐劳。崇尚俭朴,累世同居之事,姻睦任卹之风,犹近古焉。”“白水方言,发音厚重,人易聆悟。”等等。纂修者对于冠婚祭礼,岁时习俗,特别是祈雨庙祝,均有所涉及;同时罗列了不同语音,记载了有关士农工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歌谣、谚语,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历史资讯。在经济史料上,纂修者浓墨重彩地记载了白水县的煤炭采掘业,涉及矿井现状一一具备;在教育史料上,纂修者转变了书写立场,将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相结合,取得了广义教育的完整视角;在人物史料上,纂修者重视事迹介绍,有事迹者虽卑必书,无事迹者虽崇不载,这也与纂修者的社会立场和道德话语完全一致;在文献史料上,纂修者将金石文献和谱牒文献、著述文献,乃至口述资料兼容并蓄,取得了写实、因人叙事的良好效果。这些来自民间采访的、不同类型的原始资料,都是其原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此外,刘重九本人以书法见长,所纂《白水县续志》的撰写书法,也值得重视。其书体多样,颜中有魏,庄重肃穆,行草兼理,屡有圈点,增删明确,不失其大家气象。(此文由刘永锋提供,来源《西安新闻网》,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