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觅踪,探访毛乌素沙漠
2020-08-24

绿野觅踪,探访毛乌素沙漠

 

民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支部     葛碧洲

 

说起陕北,就想到延安。再北就是榆林,榆林之北叫做毛乌素沙漠……

塞外大漠长城一线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织碰撞,数千年历史遗存,来去了匈奴、突厥、契丹、柔然、鲜卑西迁和蒙古突起。同样现实的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使得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里曾经有林草茂密、水草丰美的大夏国,到唐代开始有积沙出现,至明清时逐渐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四万多平方公里的茫茫大漠。人畜萧条、草木凋零、生态脆弱贫瘠。因没有一口好水,蒙古语就称其为毛乌素。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面对恶劣蚕食的沙化生态危害,在党的领导下,自六十年代规划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带“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国家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数代领导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治沙人“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忘我的苦干精神,再现时代新愚公。至21世纪初,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沧海桑田“止步”生绿。如今毛乌素80%的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不再流失。加之有一定量的降水和充沛的阳光,许多沙地,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

暑期里,民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支部与西安高新区总支部联合榆林市直科教文化支部一行20余人,带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一起走进沙漠,探访毛乌素。经榆林市林业和草原管理局领导的关心协助, 81日到3日前往榆阳区补浪河乡原“长城姑娘治沙连”以及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牛玉琴治沙基地和横山区樟子松示范区基地等的实地考察。走访学习治沙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工匠精神。体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

一、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

82日上午,考察成员驱车来到了距榆林市区约60公里的补浪河乡。在英姿飒爽的女子民兵治沙连14任连长带领下参观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1974年,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第一代女民兵,组建成立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

四十多年来,这些补浪河的英雄儿女不爱红装爱武装,舍小家为大家。放下针线,直面黄沙。以其博大的胸怀开拓着人生实践。据统计,女子民兵治沙连累计推平了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00亩,和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也树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

走出展览馆,成员们学唱着女子民兵治沙连的连歌,与连长一起在象征着治沙历程的广场组雕前合影留念。

二、靖边县牛玉琴治沙基地

当日午饭后,考察队员头顶高原烈日,继续前往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的牛玉琴治沙基地。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她的治沙事迹早在30年前就已成为榆林当地乃至全国治沙的一面旗帜,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治沙基地主要由其三儿子张立强和孙子经营。早在1985年,牛玉琴和丈夫甚至变卖了家产,与当地政府签订荒沙承包治理合同,在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的现实条件下,开始了向荒沙讨回家园的较量。35年的坚持,境遇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牛玉琴治沙从最初的1万亩,变为现在的11万亩,先后共筹资860多万元,植树2800万棵。一份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当年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人造绿洲”,似一道“绿色屏障”矗立于广阔无边的毛乌素。

多少个黄沙漫天春去冬来,多少棵植株幼苗的呵护惦念,多少个治沙植树模范执着坚守代代传递,从“公社”时代的“劳模”,到个人承包沙地时代的企业家。他们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毅力脚踏黄沙,丈量河山。他们是一群这样的人,犹如茫茫沙海中的星星之火点燃着绿色生命之歌,他们是今日毛乌素的见证,他们是宝日勒岱、乌云斯庆、殷玉珍、王果香、盛万忠、王有德、白春兰、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杜芳秀、漆建忠、朱序弼……所以,有联合国官员评价认为:毛乌素沙漠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三、横山区雷龙湾樟子松造林示范区  

3日上午,考察成员在横山区林业局局长带领下走进了雷龙湾万亩樟子松林。毛乌素地区地下水盐分高,如果植物耐盐性不够强,种下后很难养护成活。在几十年的治沙进程中,寻找到适合的植物并非易事,需要反复尝试。樟子松原产于大小兴安岭,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宜沙地生长,深根性好。上世纪60年代,在榆林沙区引种成功后,经林场多方实践,证明樟子松与紫穗槐混交病虫害少。并且,混交的紫穗槐等灌木已成为沙区群众养殖业的主要饲草来源。探索了以林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这大大激发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很快使樟子松林成为沙区防风固沙的优良常绿乔木树种。2013年该项造林应用技术获得了榆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走在示范区密密的樟子松林,听北风穿梭,见每一棵树径已是碗口大小,林里布置的滴灌设施和悠长的生产道路和防火通道蜿蜒伸展……站在高处远眺雷龙湾,324.4万株近十万亩的樟子松已是郁闭成林初具规模。示范区内流沙已达到固定或半固定。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并举。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整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治沙人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脚步和担当将可以预见,百万亩樟子松防风固沙经济林的集中连片建设。眼前的塞北在独特的人文自然条件下,人居环境将不断改善,并将实现从未有过的四季常青。

林场回来的路上,我们登上了高高的瞭望塔。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臭柏自然保护区,拥有7641公顷的天然臭柏如绿毯一般在沙地铺展开来。臭柏这种沙生植物是毛乌素沙地存留不多的天然林植被。多少年来,在荒沙的围困中,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其生存和繁殖是研究沙漠生态的活化石。近看匍匐灌丛状的臭柏,不足人高却根系发达。彼此交相呼应紧紧地爬住沙丘,密集成片,扎根沙土。依着沙地的高低起伏将沙漠绿径直向前。在茫茫的毛乌素,像那孤独的守望者,直等着绿色复原的沙漠春天。世界权威杂志《自然》上说:这片从唐朝起就开始形成的沙漠,在“染黄”一千多年之后终于重新披上了绿色,水土不再流失,让黄河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4亿吨。

沙漠的故事往往是两种极端。毛乌素沙漠之旅是绿野觅踪,更是人文精神的洗礼与呼唤。在巴拉素林场、冯家峁林场还是雷龙湾林场,每当握着厂长的手,感受到的是他们宽厚的热情,还有几十年只争朝夕的青春奉献。听韩厂长说,当年风沙打在脸上生生的痛。现在好了,终于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写进了历史。成就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的世界治沙奇迹。他说,明年就退休了。再多种些林子定能还原千年前的统万城国美丽的夏日牧场。也欢迎你们再来“沙漠生态旅游”。是呀,即将“消失”的毛乌素沙漠即使变成绿洲,治沙人依旧这么说……

此次实地考察围绕陕北榆林地区毛乌素沙漠绿色屏障建设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粮仓”“塞上绿洲”的逆转,是榆林人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伟大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